正确使用壬二酸 击退暗疮痤疮、色斑雀斑



香港,中国 - Media OutReach - 2019年9月11日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若脸上长满暗疮和色斑,该如何是好?

根据《香港家庭医学学院季刊》于二零零七年刊登的一份文章所述,香港每五个年龄介乎十一到三十岁的年青人就有四个受暗疮问题影响(1)。脸上长暗疮和痤疮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荷尔蒙、药物、饮食和压力等等,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可能会留下疤痕(2,3)。香港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逾八成暗疮患者因外观欠佳感到困扰,近三成患者更因此而影响心理素质(4)。纵然不少患者主动寻求药物治疗,但亚洲人皮肤上的色斑和疤痕往往较难治愈(4)



姜建华医生

从事皮肤学研究超过28


传统治疗副作用多


以外用药物为论,治疗暗疮一般会使用维生素A 酸、抗生素和过氧化苯甲酰等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副作用,使用前应与皮肤科医生商讨及作出评估,慎选合适的治疗方法(1)

 

作用(1)

副作用(1)

外用维生素A

减少毛囊皮脂腺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从而减少粉刺

阳光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敏感

外用抗生素

治疗由发炎引起的暗疮,不能治疗由粉刺引起的暗疮

长期使用或导致细菌菌株产生抗药性

外用过氧化苯甲酰

治疗轻度至中度炎症,具抗菌和减少粉刺的功效

对皮肤造成刺激,因此治疗初期应使用低剂量


使用剂量浓度达20% 壬二酸 消退暗疮、痤疮、色斑和雀斑


壬二酸,又称杜鹃花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常用于治疗暗疮、俗称酒渣鼻的玫瑰痤疮和皮肤色素沉着问题(5,6)。功能上,壬二酸具有抗角质化、抗菌和抗炎特性,可透过干扰痤疮发病的机制,消退由痤疮引起的皮肤红肿和丘疹(5,7)。此外,壬二酸能杀灭受感染毛囊中的细菌和减少角蛋白形成,防止毛囊过度角化,并降低皮肤表面油脂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有效减少粉刺和发炎情况,达到治疗暗疮的效果(1,5,6)


慎选壬二酸产品 注册出厂证明验真假


市面上声称含有壬二酸的护肤产品和暗疮膏种类繁多。就此,从事皮肤学研究超过28年的姜建华医生提醒患者,选购此等产品时必须留意商品出厂证明书上标明的壬二酸剂量浓度是否达到百份之二十。医学研究显示,浓度达百份之二十的壬二酸护肤品有效杀灭导致暗疮或痤疮的细菌,适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暗疮,治疗功效媲美浓度为5%的过氧化苯甲酰、0.05%的维生素A酸,以及其他常用于治疗暗疮的药物,例如红霉素和口服四环素(5,6)



临床医学证明只有1520%壬二酸才有疗效,低浓度如10%以下的壬二酸是完全没有医学文献支持的,属滥竽充数之类的产品。患者若误用较容易制成的低浓度壬二酸溶液或乳膏,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此外,由于壬二酸浓度只有14%以下的产品欠缺临床实验文献,因此在医药管制规格严谨的国家不可售卖,例如星加坡和香港等。此等产品在中国亦没有取得正式的进口批文。因此,患者选购壬二酸产品时必须审慎,以免因错误选购浓度不足的产品而误以为壬二酸没有效用。就此,姜医生特别提醒患者,在购买前先查明产品是否有相关的进口批文以及出厂证明文件。



姜医生续指:「剂量浓度低于百分之二十的壬二酸护肤产品不但未能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导致皮肤上的细菌产生抗药性,使暗疮问题更难透过药物治愈」 。外用壬二酸具有优良的耐受性,医学研究显示它不会导致使用者出现胎儿致畸或全身性副作用,也不会导致痤疮丙酸杆菌产生抗药性(5)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从内到外也健康美丽


皮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患者必须坚持治疗,慎选有效而且副作用比较少的药物。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减少暗疮,例如避免使用质地油腻的护肤品、管理情绪和均衡饮食等(2)。俗语常说「世上没有丑的女人,只有懒的女人」,治疗暗疮和色斑也是,只要选对治疗方法,持之以恒地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一张滑溜的脸孔也非难事。


参考资料:

1.        Lai WY.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in primary care - what are the best evidences? The Hong Kong Practitioner. 2007;29: 233-241.

2.        Mayo Clinic. Acne.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cne/symptoms-causes/syc-20368047 (Accessed on 12 Aug 2019).

3.        NHS. Ance Complication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acne/symptoms-causes/syc-20368047 (Accessed on 12 Aug 2019).

4.        Yeung CK, Teo LHY, Xiang LH, et al. A community-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acne vulgaris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 2002;82:104-107.

5.        Graupe K, Cunliffe WJ, Gollnick HP,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pical azelaic acid (20 percent cream): an overview of results from European clinical trials and experimental reports. Cutis. 1996;57:20-35.

6.        Fitton A and Goa KL. Azelaic acid. 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acne and hyperpigmentary skin disorders. Drugs. 1991;41:780-798.

7.        Medline Plus. Azelaic Acid Topical. Available at: 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3020.html (Accessed on 8 Aug 2019).



The issuer is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content of this announcement.
SOURCE:

Vital Base

CATEGORY:

Medical

 
PUBLISHED ON:

11 Sep 2019

Past Press Releases

MORE

Talk to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today

CONTACT US NOW